2006年3月28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引进只是起步 创新才是根本
巨化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脱胎换骨
本报记者 徐晓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又授权巨化集团公司一项氟化工生产方面的发明专利。至此,巨化已拥有了17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而且绝大部分是氟化工方面的专利技术。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国企巨化,正是凭着这一项项创新技术,从一个普通化工厂脱胎换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氟化工企业,连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安家”在了巨化。然而,这些成绩和建立“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是无法分割的。
  几年前,一提起巨化,人们想得最多的可能还是化肥。直至今天还有人依然记得当时厂房里码得很高的袋装尿素和碳酸氢铵。
  “2001年1月建立‘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巨化集团技术部负责人介绍说:不说别的,2000年以前,集团不多的几台电脑基本上都用于行政单位,或者考勤,或者用于文件打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与俄罗斯建立全面的科学、技术和贸易合作关系后,巨化引进智力、引进技术的“借脑工程”全面铺开。很快,氟化工产业及由氟化工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的销售收入就占公司销售收入的80%以上。化工巨头与技术龙头的合作,不仅拓宽了双方的合作领域,促进了巨化集团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同时也给携手各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氟化工是一个新兴化工产业。巨化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仅氟化工一期就先后承担了3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共获得5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2个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集团建立了以氟化工为中心的科研开发机构,边引进边开发,迅速形成了在氟化工领域的自主开发能力。通过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装置挖潜,氟化工产品的一期年生产能力从设计时的5.7万吨提高到20万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依然保持利润年均增长15%以上的好势头。
  巨化董事长兼技术中心主任叶志翔说,引进技术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好路子,但引进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集团已形成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五”末与“九五”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销售收入平均年增长18.91%,利税平均增长19.72%,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42%,2005年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